三星堆获得世界关注后,学者将在哪些工作持续发力?哪些独立学科对三星堆的研究有启发作用?
3月19日,三星堆文化与青铜文明研究中心在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成立,数十位专家学者在座谈会上为三星堆文化与青铜文明研究、中心未来发展建言献策,四川观察记者对学者们的新思路进行了梳理。
“走出去”的同时如何做好国际传播?
“做三星堆国际传播的人,未必了解学术前沿;而做三星堆学术研究的人,未必通晓传播话语体系。”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院长胡易容在会议上提出三星堆文化全球传播的议题,针对此问题,他从理论创新与实践经验两个方面提出建议。
在理论上,三星堆的开放包容不仅映证在三星堆文化与周边文化的互动中,也在世界文化谱系中有所反映。部分专家通过对三星堆与古印度和中、西亚文化的比较研究发现,三星堆文明与古代亚洲众多国家有某种形式的互动往来。“想在理论上有突破,需要站在全球文明互鉴的视角上,三星堆文化也将具有更加深度的内涵。”胡易容说。
胡易容所任职的四川大学依托人类学等多种学科,建立了中华文化传承与全球传播数字融合实验室,旨在探索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的打开方式。凭借自己在数字产品开发与传播领域的相关实践经验,胡易容提出,“在跨文化、跨语境的国际传播中,三星堆文化研究学者、博物馆研究中心、文创开发从业人员应该互补资源,结合城市文化舞台,构建一个多元传播体系。”
跨学科语境下,专家将融合哪些学科的研究成果?
“读懂三星堆,不仅仅需要考古学和历史学的知识,还关联到艺术学、民族学、古文字研究学等。一个学科的知识是不够的。”会议上,颜劲松、胡易容、汪启明等学者建议加强三星堆的跨学科研究,将相对独立的学科课题汇集成项目的最终成果。
学术界普遍认为,文字、城市、金属器是文明社会形成的三大物质文化要素,这些要素在三星堆文化中均有明确反映。会议上,不少学者提出加强刻划文字研究的建议。西南交通大学巴蜀方言与文献研究中心主任汪启明概括了钱玉趾、魏学峰等学者对三星堆刻划文字的相关研究,他提出,“三星堆刻画符号为巴蜀文字起源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虽然三星堆遗址所发现的刻划文字数量较少,但如果未来发现了更多的第一手资料。将会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此外记者了解到,三星堆文化与青铜文明研究中心今后将围绕青铜器与青铜文化的区别和联系、三星堆青铜器分类、三星堆青铜文化内涵、三星堆文化宗教信仰、三星堆青铜文化象征系统、三星堆青铜文化艺术表达、古蜀与周边地区的交流互动、古蜀文化与中外关系等八个方向系统构建研究体系,相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研究范围的不断拓展,跨学科研究的意义将会日益突出。
加强三星堆学术史梳理
“我们要做的年检不是列举式的,不是甲乙丙丁,我们要做点评式的年检。”西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院院长王启涛在会议上提出“加强三星堆学术史梳理”的建议,该建议获得段渝、彭邦本、汪洪亮等学者的支持。
三星堆遗址一经面世就引起了广泛关注,学术界对文物的文化内涵与宗教意义、三星堆文化来源、三星堆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关系等课题已形成了多层次的学术研究成果,王启涛针对这些瞩目的学术成果提出设想,他认为,从三星堆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演变,再到文化结构、社会模式,再到三星堆文化在国内外文化谱系中的位置,显示了三星堆研究方向的不同发展阶段。为了推动研究亊业的进一步发展,应当梳理与之相关的文献并且概括出原先研究的先进性和局限性,这项工作需要持之以恒地努力下去。
三星堆文化与青铜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段渝补充提出,“没有学术史的研究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对于一些研究成果要充分认识其局限性,这样我们才能取长避短,提高我们的研究水平。”